网站地图

广东新闻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 >

一窑烟火,三代温情,瓷器里藏着家的故事

时间:2025-04-23 16:52人气:来源: 未知

在景德镇的烟雨巷弄间,总有一缕青烟袅袅升起,那是奕匠陶瓷的窑火,烧了三代人,暖了三代心。这里没有冰冷的流水线,只有指尖的温度、泥土的呼吸,和一段段关于“家”与“传承”的温情故事。

一、爷爷的青花笔:画了半辈子,画不尽的团圆

78岁的李德生总爱坐在老窑厂的门槛上,摩挲着那支用了六十年的青花笔。笔杆被磨得发亮,笔毛却依旧挺拔,像极了老人倔强的脊梁。

“小时候,爷爷的窑炉就是我的摇篮。”奕匠陶瓷的第三代传人李明回忆道。那时,父亲在外地打工,母亲体弱多病,是爷爷一手撑起了这个家。每天清晨,李德生背着李明去窑厂,孩子在陶土堆里打滚,爷爷在拉坯机上转着瓷胎。到了年关,爷爷总会烧一窑青花瓷碗,碗底画着胖娃娃抱鲤鱼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。

“爷爷说,瓷器是土与火的修行,人也是。”李明记得,有一年冬天,窑炉塌了半边,爷爷跪在泥浆里,用冻得开裂的手一点点修补。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,爷爷画的不是青花,而是对生活的盼头。

二、父亲的柴窑:烧了三十年,烧不化的乡愁

2000年,李明的父亲李建国从外地回来,接过了爷爷的窑炉。那时的景德镇,年轻人都往城里跑,老窑厂一片萧条。李建国却用积蓄翻修了窑炉,还添置了一辆二手货车,每天天不亮就载着瓷器去乡下赶集。

“父亲的车里,永远备着两副碗筷。”李明说。无论多忙,父亲总会带他去集市吃一碗冷粉,配着自家烧的青花瓷碗。碗里的粉冒着热气,父亲的皱纹里也淌着汗:“儿子,记着,咱景德镇的瓷器,是土里长出来的,人也是。”

有一次,一个老人拿着缺口的瓷碗来修补,那是他母亲留下的陪嫁。李建国不收钱,连夜用金缮工艺补好了碗。老人走时,硬塞给他一袋板栗,说:“你们烧的碗,暖胃,也暖心。”

三、我的“新国潮”:瓷器会说话,说的都是家的故事

2015年,李明从海外学成归来,没有选择留在上海,而是回到了景德镇。他拆掉了老窑炉,建起了数字化车间,却保留了爷爷的青花笔和父亲的柴窑。他说:“我要让传统瓷器,‘活’在年轻人的生活里。”

他设计的第一款产品,是“家的味道”系列茶具。茶杯上,用釉下彩画着景德镇的巷弄、柴火灶和蒸腾的热气;茶盘里,嵌着磁吸装置,能吸住家人留下的字条:“今晚回家吃饭”“降温了,多穿点”。

“有一次,一个姑娘在展厅里哭。”李明说。她买了一套茶具,寄给了在海外留学的弟弟。弟弟收到后,发来视频:他一边喝茶,一边用茶盘吸着纸条,上面写着:“姐,我想吃妈做的碱水粑了。”

四、窑火里的温情:从“养家”到“暖心”

如今,奕匠陶瓷的产品已走遍全国,甚至漂洋过海。但李明始终记得,窑火最暖的时候,是除夕夜。那时,全家人会围在窑炉旁,爷爷添柴,父亲拉坯,他则用青花笔在瓷胎上画全家福。

“瓷器是土与火的修行,家也是。”李明说。他发起了“窑火计划”,邀请留守儿童的父母回乡工作;在车间里建了“亲子陶艺坊”,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泥土的温度;甚至为独居老人定制了“记忆茶杯”,杯底刻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。

有一次,一个老人摸着茶杯上的字,老泪纵横:“这是我老伴走前,给我烧的最后一件瓷器……”

五、未来的“家”:让世界听见景德镇的心跳

在奕匠陶瓷的展厅里,有一面特殊的墙——上面挂满了顾客寄来的照片。有新婚夫妇用奕匠的瓷器敬茶,有海外游子捧着瓷器思念故乡,还有一群孩子在陶艺坊里笑得灿烂。

“这些照片,比任何奖项都珍贵。”李明说。他计划推出“家书计划”,让顾客在瓷器上刻下想对家人说的话;与养老院合作,为失语老人定制“心意瓷器”,只需轻轻一按,就能播放他们提前录好的声音。

“瓷器不会说话,但爱会。”李明抚摸着爷爷的青花笔,仿佛看见窑火中,三代人的影子重叠在一起。

结语:一窑烟火,三生有幸

在景德镇,窑火是魂,瓷器是骨,而人,是那股暖心的气。奕匠陶瓷的三代人,用泥土塑形,用火焰淬炼,更用爱与温情,让每一件瓷器都成了“家”的信物。

当你捧起一只奕匠的茶杯,或许会看见:爷爷的皱纹里,藏着泥土的芬芳;父亲的掌心上,烙着窑火的温度;而你的指尖,正触碰着未来的希望。


标签:


本类导航

本类推荐